中國的書法和國畫,是世界各國一致公認的東文藝術之瑰寶,伴隨著書畫傳統藝術而生發的書畫裝潢工藝,也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獨有的工藝。正由于有了裝潢工藝,歷代書畫珍品才得以寶藏久遠。
從現今保存的歷史資料看,早在1500年前裝裱技術就已經出現了,而且對于裝稼漿糊的制作、防腐,裝裱用紙的選擇,以及古畫的除污、修補、染黃等都有文字記載。到了明代,周嘉胄著有《裝璜志》,清代周二學著有《賞延素心錄》,均是我國系統論述裝裱的專門著作。 那么中國書畫裝裱的程序是怎樣的呢?一般是先用紙托裱在繪畫作品的背后,再用絞、絹、紙等鑲邊,然后安裝軸桿成版面。傳統的裝裱是多種多樣的,但其成品按形制可分為卷、軸、片、冊四大類。原裱的繪畫不論畫心的大小、形狀、及裱后的用途,都只有托裱畫心、鑲覆、砑裝三個步驟。只是畫心的托裱是整個裝璜工藝中的重要工序。而舊書畫的重新裝裱則就相當困難了。首先要揭下舊畫心,清洗污霉,修補破洞等,再按新畫的裝裱過程重新裝裱。經過裝裱的書畫,牢固、美觀,便于收藏和布置觀賞。而重新裝裱的古畫,也會延長它的生命力。古人說:“古跡重裱,如病延醫……醫善則隨手而起,醫不善則隨劑而斃。” 國畫必須經過裝裱,才能成為完整的作品,故書畫保持永久、流傳和收藏,是離不開裝裱的。因為中國書畫大多采用絲絹或宣紙作成,其材料質地纖薄,特性柔軟,歷時久遠,易于破碎。書畫墨妙,一經裝裱,神采煥發,躍然生動,不但作品錦上添花,增強藝術效果,而且起到了保護作用。裝裱也叫“裝潢、“裝池”、“裱背”,是我國特有的一種保護和美化書畫以及碑帖的技術,就像西方的油畫,完成之后也裝進精美的畫框,使其能夠達到更好的藝術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