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現在的收藏者來說,能夠展出的油畫作品,并不僅僅是在畫面上涂了定光油便可以,至少,它還得有個框子。在畫展上,也能看到各式的畫框,配在不同題材和色調的作品上。就像佛要金裝人要衣裝,那么,好的畫作,就需要個好畫框。
但這種認知并不是自古便有的:西方最早的畫框是鑲嵌木板雕刻的一部分。在中世紀,一個祭壇裝飾工作小組包括雕刻匠、鍍金工人和畫家,按照當時人們重視的程度,一般雕刻匠所得最多,而畫家得等整件作品的雕刻和鍍金工作都完成之后才能拿到報酬。在拜占庭藝術的影響下,直到14世紀末期,西方畫作還是整個畫面全得填涂上金色的。而文藝復興所講求的是自然主義,金粉不再施于畫面,只涂上畫框,然后通過蠟燭光的照耀折射,將閃閃的光芒投射到畫布上。
文藝復興之后,在意大利與法國等藝術發達的國家就出現了專門的畫框制作工坊,奢華的金色畫框大行其道,此外,將老畫框從舊畫作上拆下來配新畫的做法也很常見。自然,在許多思想者看來,這種畫框顯得極為華而不實,比如印象派的畫家畢沙羅便認為這種畫框“散發出資產階級的臭氣”。他與他的印象派伙伴們,可說是最早提出畫框與畫面配套理論的小團體。
比如印象畫派中點彩畫代表人物修拉和西涅克的精神領袖、化學家米徹爾·歐根·謝弗勒爾,就曾寫過一本《色彩的并存對比法則》。在這本書里,謝弗勒爾展示了一個試驗,他將同樣的作品放在八個不同色彩的框子里,從而營造出各種不同的視覺氛圍。這個試驗顯然啟發了不少印象派畫家的思路,比如瑪麗·卡薩特,就永遠都只用紅色或者綠色來給她的作品裝框。此外,謝弗勒爾更展示了一個白色的畫框,按照他的理論,白色是最純凈的色彩,絕對不會破壞畫面的整體效果。
這是場不亞于印象派繪畫理論與傳統繪畫之間分歧的戰爭,在當時人們認為畫框就應該金碧輝煌,正如人們覺得印象派那種只畫自己雙眼所看到色彩的繪畫理論極為荒誕一般,有些報紙則干脆直接蔑稱畢沙羅的畫框為“粗糙的次品”。當時的許多畫廊不允許這樣的畫框存在,許多印象派畫家的作品即使配好了框子,也會被經紀人或收藏家替換掉。也正因此,到了現在,這些“粗糙的次品”卻反而成了當代收藏家追逐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