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wchcz.cn 來源:新民晚報
![畫框裝飾藝術](/admintrx/ewebeditor/uploadfile/20130918/20130918181609727.jpg)
圖片說明:巴塞爾藝博會現場
◆徐子林
到了今天,藝術變得非常復雜,已經不再是僅通過眼睛就能完全領會其中全部意念的、簡單的視覺創作了。從世界范圍來看,特別是從二戰以后,當代藝術成了藝術創作的主流,而當代藝術的顯性特征就是不斷挑戰人們對藝術認知的承受力,不斷拓寬藝術的邊界,以期形成新的藝術理念,這幾乎成為國際當代藝術的唯一命題。
然而,提倡創新,強調觀念的新藝術只是整個藝術生態的一部分。雖然在西方社會,人們在沒有特指情況下說藝術一詞時,通常都是不言自明地指稱當代藝術。即便如此,仍然不乏有很多人熱衷于古典藝術,因為社會生態是多層次的復合結構,所以人們對藝術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從本質上看,這并沒有高下之分而只是喜惡的不同。
所以作為藝術愛好者和畫家(藝術家),首先要明確自己的需求和定位,了解自己喜歡的藝術樣式在藝術生態中處于什么角色和門類。
作為裝飾的藝術
無論藝術如何發展,作為裝飾的藝術始終是人們最需要的,大到賓館酒店,小到居家、辦公,墻上掛幾幅唯美怡情的裝飾畫框,擺放幾個造型可愛的雕塑,都可以讓生活平添許多樂趣。但是,中國人對待裝飾性藝術,不僅普通大眾包括藝術界都一直存在很深的誤解,然而在西方藝術市場中,裝飾性藝術有著明確的定位和分工。
眾所周知,并不是每一個學習藝術的人都有成名成家的機會,但這并不妨礙一個熱愛藝術的人把藝術作為一項謀生的方式。比如在倫敦,就有大量的藝術工作者,他們有的剛從藝術院校畢業,有的則已經蒼老,但他們很快樂地從事著自己熱愛的藝術,他們的作品在藝術商店里賣得并不貴,幾十到幾百歐元不等,適中的價格讓普通市民很容易接受,買起來毫不費力,所以他們的作品賣得很好,生活自然很愜意。
但是這些國外的藝術工作者和國內的商品畫家有著本質的區別:他們的作品仍然有著強烈的個人風格并堅持原創,而不是像國內的商品畫那樣只是簡單復制,沒有絲毫個人風格和原創的特點。從原創性上來看,國外這些藝術工作者能稱為職業畫家,而中國的商品畫從業者只能稱為“畫工”。
作為賞玩的藝術
在多數國家,都存在各種形式,有著大量愛好者追隨的賞玩性藝術樣式,比如藏書票,古今中外都有很多名家大師參與創作過藏書票,可見藝術界對藏書票的重視程度。實際上藏書票未必只是用來藏書的,而是日漸成為一種獨立的版畫藝術,于方寸之間,盡顯創作者個性、修養的獨到之處。
在中國,作為賞玩的藝術樣式則更為繁多,包括印章篆刻、紫砂、瓷器等,但關鍵是,由于其中多數都缺乏創新和大量復制,所以只能稱為工藝品而無法稱之為藝術。但技藝高、做工好的工藝品仍然值得收藏和把玩。
古典生活方式的藝術
很多人都會有古典藝術情結,尤其一些財富自由人士,隨著年齡的增長古典情結會越發加劇,甚至“古典”成為一種奢華的生活方式。古典有歐式古典和中式古典之分,表現在繪畫上則有西式的古典寫實繪畫和中式的傳統書畫。
直到今天,古典寫實繪畫或者具有個人風格的寫實繪畫仍然大有市場,在西方社會同樣如此。在一個富麗堂皇的歐式豪宅中,懸掛幾幅寫實的主人肖像,配上寬大的浮雕花紋、歐式宮廷風格畫框,的確是個搭調的選擇。
正是因為有著廣泛的市場需求,所以在歐洲專門經營具象寫實繪畫的畫廊非常多(也會有抽象幾何雕塑),而且這類畫廊通常裝修豪華,坐落在富人集中的核心街區。但是,這種類型的畫廊在西方藝術界有著明確的劃分,大家通常稱之為商業畫廊,這并不是貶義的意思,而只是類似奢侈品的概念。所以高級的商業畫廊經常舉辦奢華酒會,邀請達官貴人、名流富商來捧場,形成特定的圈層社交圈;選擇媒體做推廣時大多選擇家居雜類和奢侈品類雜志,而不是選擇藝術類雜志。同樣,商業畫廊既不參加藝術博覽會也不參加拍賣會,而是參加古典家居展會、古董展和奢侈品展會等。
在中國,古典藝術則表現為傳統書畫,傳統書畫和中式的居家風格統一在一起很和諧。中國傳統書畫除了滿足中式古典情結的特定人群,對傳統文化的消費性需求以外,很難貢獻更多的創新藝術價值。因為從世界范圍內,理性地看待全球藝術發展,“繪畫”在藝術中日漸式微,甚至已經淪為邊緣化的藝術門類。而且繪畫作為藝術樣式在藝術中的衰退,不獨是中國傳統繪畫面臨的問題,而是世界性的,全球化新藝術高速發展造成的。
作為創新的藝術
所謂創新的藝術,顯然就是指各種讓大眾看起來“匪夷所思”的當代藝術樣式,限于篇幅本文不討論具體的當代藝術,我僅提供一種對當代藝術的觀察方法。由于中國現行的教育方式,會造成大眾對新事物有一種習慣性的抵制和排斥,從而拒絕各種形式超越傳統的創新!而觀察當代藝術的常規形式,比如裝置、行為藝術、觀念藝術等等,首先需要觀眾將自己固定的習慣性思維清空,然后才能和藝術進行互動。而不是帶著各種既定的、先驗的思想包袱,來排斥和詆毀新藝術。面對怪誕的新藝術形式,即使真的什么也沒看“懂”,而抱著快樂的心態來感受新奇也是不錯的選擇。因為對于當代藝術而言,參與其中,感受現場,比什么都重要。
對于今天的中國大眾,最可怕的也許不是放棄傳統,而是拒絕未來。
下篇文章:唐卡中的黃財神 |